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曹魏 > 第一百三十八章 选官制度!
    “若是如此的话,战马之事倒是可以先放置一边了。”</p>

    曹冲点了点头,对着赵焱问道:“德水,你可有什么事情禀告?”</p>

    赵焱因为本事不够,才能比之郭逍这些人来说,就差了一些,所以曹冲没让他成为参谋长,而是让他负责后院琐屑之事。</p>

    当然,所谓的琐屑之事并非是不重要。</p>

    实际上,曹冲所谓的琐屑之事,只是不用怎么动脑筋罢了,说起重要程度,不亚于郭逍徐庶陆嵩等人给曹冲的出谋划策。</p>

    像是人事安排,虽然不是远程布局,当时若是做的不好,却是难事多多。</p>

    赵焱向前走了一步,笑着说道:“大事倒是没有,只是有不少世家子弟要出仕,希望君侯行个方便,这些人的名单在此。”</p>

    说着赵焱递上来了一卷厚厚的竹简。</p>

    一手都握不过来的那种。</p>

    曹冲眉头一皱,却是没有说什么话,把竹简拿到手上了。</p>

    虽然对这类事情曹冲不是很待见,但这本身就是他与世家之间的交易。</p>

    自己得到世家的支持,每年世家都需要向曹冲“进贡”,同时听从曹冲的安排。</p>

    而作为交易,曹冲得庇佑这些世家,然后让世家里面的一些人在朝堂上占得一定的位置。</p>

    既然都是先说好的,曹冲心中虽然不喜,但也没有太抗拒,当即展开竹简看了起来。</p>

    竹简里面的内容看上去多,实际上不多。</p>

    总的也就是十多个人的名额。</p>

    之所以占的篇幅多了,是因为后面加了这个人的详细介绍。</p>

    曹冲跪坐下来,倒是在认认真真的看着手上的竹简。</p>

    而周不疑郭逍赵焱等人则是恭恭敬敬的站在一旁,静静的等着曹冲把竹简看完。</p>

    对于选拔世家子弟入仕的把控,曹冲还是很严格的。</p>

    这个严格不是曹冲见到了不满意的人选便让他入不了仕,当不了官。</p>

    并非如此。</p>

    只是曹冲在看这些名字有没有自己知道的、熟悉的。</p>

    若是有的话,其中自然是有大佬的,自己趁他还没出名之时便让他成为自己人,倒是少了日后收服的麻烦事。</p>

    这也算是投资。</p>

    而且还是百分百保值的投资。</p>

    可惜</p>

    曹冲看完这十多个名字,却是没有发现一个是自己耳熟的名字。</p>

    当然,也有可能其中有未来的大佬,只是曹冲不认识罢了。</p>

    不过这样无所谓了。</p>

    这些人年纪尚小,即使日后有大用,在这个时候还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而等到多年之后。</p>

    自己与曹丕的胜负也早就分出来了。</p>

    曹冲看着赵焱收集的这些人的资料,指出了几个人的名字。</p>

    “这个张玮、李雄、黄祐,还干过欺凌弱小的事情,在当地也半点孝廉都无,这几个世家居然还敢把他推举出来,简直可笑!”</p>

    而赵焱,也只是在一边傻笑而已。</p>

    在一开始的时候,赵焱遇到现在这种情况,还会瑟瑟发抖。</p>

    但是现在嘛</p>

    都已经习惯了,甚至他连曹冲下一步的举动都知道了。</p>

    狠狠的将竹简摔下去</p>

    啪!</p>

    赵焱的这个念头刚出来,曹冲就把竹简摔下去了。</p>

    接着再说将这几个人安排些蛋疼不要紧的位置过去。</p>

    “德水,随便安置几个不要紧的位置,应付应付这些个世家,真是什么人都敢拿来用。”</p>

    今天曹冲说话居然还有些创新,倒是让赵焱一愣,但事他旋即对着曹冲行了一礼,说道:“属下知晓。”</p>

    “至于其他人,便按照照例罢。”</p>

    “诺!”</p>

    看着赵焱缓缓的退回自己的位置之后,曹冲才明白为什么操蛋的九品中正制能够代替察举制,并且成为这篇土地上实行数百年的选官制度了。</p>

    这都是有原因的。</p>

    因为应时代潮流,察举制经历了两汉四百余年,已经是彻底腐烂了。</p>

    西汉还好,因为民风淳朴,察举制适应当时社会。</p>

    但是到了东汉,所谓的、成为纯粹的参政资格,失去原有淳化风俗的美意。</p>

    顺帝时,采纳尚书令左雄之议,规定孝廉限年课试的法则,应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p>

    在公卿及郡太守荐举后,亦须参加考核甄选。</p>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汉代的选官制度了。</p>

    与后来的朝代不同,汉代的选官制度并非只有一样。</p>

    而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当官。</p>

    这些选官制度,最主要的有三个。</p>

    第一个是征辟制。</p>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p>

    像是贾长沙、主父偃这些人,都是被皇帝征辟过来的。</p>

    这种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就很是常见。</p>

    第二个便是察举制。</p>

    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p>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等。</p>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p>

    第三个则是举孝廉。</p>

    举孝廉这个制度,举的是好人,而好人未必是能人,也就造成了这类出身的官员背起四书五经来眉飞色舞,而到了具体事情上却一筹莫展的现象。</p>

    到了东汉,举的甚至连好人都说不上了。</p>

    世家膏粱子弟,能人不少,但是纨绔子弟却是更多。</p>

    地方举的孝廉,早就失去了本意了。</p>

    其实九品官人法本身,其创制初衷恰恰是为了矫正察举渠道选官被郡国长官决定、并彻底沦为郡国望族推举子弟、门生与故吏的“绿色通道”而创制的。</p>

    其制度要点为二</p>

    一是以资、行、能为品状内容,且重视后两者。</p>

    二是品状由州中正签署、中央负责审核,杜绝郡国望族上下其手。</p>

    奈何以古代社会的情况,行、能二项毫无标准可依,唯有资项是毫无浮动的硬指标,且中央审核依然无法避免州中正的任意裁度。</p>

    九品官人法便不得不依赖主君、吏部与州中正全体人员的明察、公允、睿智等个人品德来实现其防弊功能。</p>

    换言之,九品官人法必须经由圣人团体来执行,才能防范世族化之流弊。</p>

    显然,圣人团体是不可能存在的。</p>

    所以不可避免的,九品中正制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倒是成了世家把握权力的途径。</p>

    从此便进入了世家的时代。</p>

    想到这里,曹冲心中还有些唏嘘。</p>

    然而,就算是曹冲想对世家下手,但是将来当上了皇帝之后,还是得忍这些世家好几年。</p>

    直到自己能够将这些世家拿到手上肆意捏完为止。真人小姐姐在线服务,帮你找书陪你聊天,请微/信/搜/索热度网文或rdww444等你来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