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大宋梦 > 第六十三章 农业改革的困境
    一个团队里,总是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行为习惯也不一样。</p>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这一点梅笑寒早就意识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许不需要是个全才,但至少需要有领导者的魄力。</p>

    领导者能够人尽其才,梅笑寒最佩服的人就是刘云,虽然刘云本人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是为刘云效力的人能力非常的强。</p>

    自古以来,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毕定是有一个能够凝聚力量的团队,他们不会因为有小风小浪而被打倒。然而这种凝聚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的是时间。</p>

    从收买人心做起,这是非常有效的办法。</p>

    梅笑寒望着眼前的青年,道:“看起来你倒算是有点文才!”</p>

    “只不过我并不相信书中的那一套。”</p>

    “我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p>

    自古以来,官官相护,有那么点屁大的权利就喜欢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这样的人嘴上说出话来头头是道,背地里却另做一套。</p>

    梅笑寒望着青年,道:“你觉得你有能力做什么官?”</p>

    梅笑寒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青年错愕不已,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当官的老爷会这样问。</p>

    “我只是一介布衣,并我无从政经历,恐怕难以胜任!”</p>

    “你倒是挺实在!”</p>

    梅笑寒道:“你先去帮我做一件事,帮我找十个会写字的人来!”</p>

    “此事倒是不难!”</p>

    于是青年照办,很快便找来了十个人。</p>

    当这十个人找来以后,梅笑寒却连连摇头:“不他们一个都不合格!”</p>

    “我们都是上过学堂的人呀?怎么就不合格了!”</p>

    “梅大人,不可以貌取人呀!”</p>

    众人议论纷纷,表示不满。青年道:“还请梅大人明示!”</p>

    “他们都太老了,早已经顽固不化,难以接收新鲜事物!”</p>

    “哼!真是岂有此理!”</p>

    “这也太看不起人了!”</p>

    众人纷纷甩袖而去,留下青年尴尬地站立着。</p>

    “梅大人接下来该该怎么办?”</p>

    “你去给我继续找呀!”</p>

    青年道:“不瞒梅大人所说,梅城此地情况特殊,因为连年的战乱百姓温饱都是一个问题,想要找出能够读过书又识得字的少年无异于大海捞针!”</p>

    “这个问题你不会想办法去解决吗?”</p>

    青年愣了几秒,道:“我明白了,于是便转身离去!”</p>

    张云道:“梅大人,你这是为何呀?”</p>

    梅笑寒道:“我只是在考验他,考验他的耐心,此人心浮气躁却又高傲无比,有点才华却有自持清高。”</p>

    “他能找到十个既读过书又会写字的少年吗?”</p>

    梅笑寒很肯定的回答:“当然!只不过会很难”</p>

    古人的教育资源绝大多数分配在名闻望族之中,莫非是富家子弟或是官宦后代,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知识。</p>

    青年想要找到这些人,就不得不调转方向,目标直指</p>

    <istyle=‘lor:4876ff‘>-----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p>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p>

    <istyle=‘lor:4876ff‘>----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p>

    这些富家子弟或是官宦后代。</p>

    于是青年便转头要离去,被梅笑寒拉住了,道:“听说你的马已经死了,我再送你一匹,权且当做你的交通工具,完成任务以后另有重赏。”</p>

    青年听闻以后,感动得痛哭流涕,道:“学生一定不辱使命!”</p>

    送走青年以后,梅笑寒一直忐忑不安,他并非是担心青年一去不复返,而是在考虑另一个问题。</p>

    这座城市的一切都混乱不堪,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平非常低,想要大治非常的困难。</p>

    于是又把方向转回到了农业,首要任务是人民能吃饱饭,肚子都没有填饱又有几个人会去学习呢!</p>

    虽然现代有“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样的话,可这句话放在古代却不适用。</p>

    把张良派去到农村走访调查,统计全城百姓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有几天时间了,现在梅笑寒正等着初步的调查结果。</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p>

    农耕用具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而且提高了劳作效率,因此,农具成为农业重要组成之一。</p>

    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p>

    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p>

    秦统一中国以后,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p>

    当犁壁未发明之前,犁的作用就是破土开沟,被称为作条犁。犁过之后,还要用来培土起垄。</p>

    西汉时亩制增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但赵过推行“一亩三”的代田,仍是指在一步之间做三条沟,起两条垄。用作条犁从两侧发土,正是起垄的第一道程序。到了西汉后期,一种更进步的耕作理论被提出来了。</p>

    说:“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在这里,不仅要求反复耕摩和土,而且要求在地中生草后再耕,这就包含了压绿肥的用意。但作条犁却不能胜任这一要求。</p>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由犁铧和犁壁形成的连续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p>

    曲辕犁的发明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p>

    当张良回来以后,所呈现上来的报告令梅笑寒很是震惊。别说是经过改良的曲辕犁,就连犁壁也是奇缺。</p>

    长年的战乱导致铁器奇缺,农民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无法完成,土地荒芜,杂草丛生,农民流离失所,许多田地都已成荒芜状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