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近一些,就是街镇,街上的房子多,连成一大片。虽然参差不齐,但有好些漂亮的小楼房,那是青山镇最繁华的地方。沿着青源江望去,就是横跨青源江的青江桥。那是一座有些年代的石拱桥,古色古香,桥的两边散落着几户人家。
曾文芳看着这美丽如画的景致,不由想起了马致远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青山镇的春天,美得就像一首诗。
“文芳,我们一起拍张照片。我刚才已经拍了一张单人照了。”
刘小玲摇着曾文芳的小手,兴奋地说。
曾文芳这才收回视线,朝人多的地方看去。这一看,让曾文芳恍然大悟:原来,是他!怪不得拍了照,却没有留下照片,因为那人的相机里根本没有胶卷。
当然,这人手里拿的绝对不是21世纪的智能或数码相机。八十年代还没有数码相机,用的是一种老式胶卷照相机。相机要先放入胶卷,拍完还要在暗房里冲晒。如果要晒成彩色照片,价格要贵很多;如果晒成黑白照片,则要便宜一些。
曾文芳看到那个背着一部海鸥牌相机的中年男人,不由啼笑皆非。上一世,这位叫林成金的男子,背着没有胶卷的相机,到处帮人拍照。每拍一张照片收7毛或一元钱定金,承诺两周后送照片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