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没条件,譬如黑洞白洞反物质弦理论什么的,以人类的最强科技,也不能说找到就找到的。
国内的没条件更寒碜一些,可道理是相同的。
比如杨锐,要是没赚到钱,或者找不到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实验仪器,那他只把摘要拿出来,也是有机会发表的。
可另一方面,就拿出摘要,也就是一篇九流论文,最多发表在省级的期刊上面,例如占用某个三流大学的学报,能不能被人看到都是没准的事。
可要是加上翔实的论据,并且得到最终的正确的吸收系数,这个论文就算是有点价值了,至少三流往上,可以登上国家级的期刊。
尽管在中国,国家级期刊的水平也够呛,可那毕竟是比较高端的杂志了,任何一名学者也不是画两笔就能过审的。
在座诸人好奇的就是后面的部分。
刘钦快速扫过前半截的说明,开始盯着中间看。
一篇文章作假没作假,有经验的研究员经常能够看出来。在这方面,写过毕业论文的学生大概都有印象,觉得导师就像是火眼金睛似的。
其实就是一种感性配合理性的认识,和大师鉴定古董差不多,看的多了,也就有了感觉,再配合专业的知识来分析。
普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