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动力十足,似乎觉得自己和北京来的美女之间的联系都变的紧密了。
杨锐却是暗自皱眉。凡是做生物专业的,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放火防毒防记者。
因为生物专业实在是太特殊了。搞物理的做原子弹,联络外星人,还做更恐怖的粒子加速器,一副我不怕地球毁灭的架势,媒体偶尔调侃两句,普通人其实根本不关心,最多也就是反对一下家门前的核电厂。
做生物的就不一样了,克隆是多伟大的成就,结果天天被人口诛笔伐,一些高中生物都考不到50分的阿豆也可以大谈人体胚胎和细胞核……要是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哪里有这些破事。
78年开始的人体试管婴儿也饱受争议,无数人挥起伦理道德的标杆,在媒体的配合下肆意攻击,,研究者直到2010年方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在此之前,全球已有500万对夫妇得到了圆满家庭。
杨锐很怀疑丁亚琴有粉转黑的趋势。
转载一篇《河东教育报》的通讯,用得着盯着自己做6个小时的实验吗?现在已经做了3个小时,加起来就是9个小时,在狭小难通风的普通实验室里,这可绝对不舒服,而且没有必要。
该拍的照片都拍了,几百字的转载通讯,也不需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