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优雅的地方教书授徒。
结果,事情却闹大了,袁县令和张杨都传来了消息,道与夫子同时告老的丁大人,偕同故交门生,往临湖州去开办书院去了,还放出话来,说要与周夫子一较高下,将来书院各项都要比试。
而各地退隐的名士大儒书生学子,也纷纷往湖州和临湖州两地赶来,有的是为了研讨学问,有的是来求学。
张杨告诉张槐,要他联合下塘集的富户筹集资金,但也不必与人攀比,只除了藏书楼要建牢固结实一些外,余者仍然以简朴适用为主,究竟书院的名声还是要看何人教授应读学子将来的成就和讲学风气等各项目,不是建筑豪奢就能成的。
张槐和青木晚间商议此事时,叫菊花听见了,她脑中灵光一闪,心道,前世那些花样翻新的捐助方式和炒作手段倒可以借来一用,于是,如此这般地跟槐子和青木说了一通话。
于是,槐子拟了个条陈征询了张杨意见后,隔日下塘集就传出了一条消息:青山书院面向下塘集民众集资,凡出钱者,按各村分列,将名字刻在石板上,竖立在书院门口,供往来人众观瞻。
这捐钱也是有规定的,最高不得超过两千两,最低十文钱也可,都是当地百姓的一份心意,外地人想捐还不要呢,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