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大明星和大导演才有戏拍,中下层的从业者苦不堪言。
香港电影只剩下一层华丽的外衣,里面早已破败褴褛。
“有人说是回归造成的,其实港片早就在走下坡路了,和回归没有关系。”文隽淡淡地说道,“投资商对港片失去信心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情,八八年张撤导演说过港片的缺陷,可惜当时大家都顾着赚钱,没有人听。”
香港大导演张撤在八八年唱衰港片,认为香港电影题材狭窄,过于依赖明星,不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
果不其然,从九零年开始港片就走了下坡路。
到了九四年回光返照了一下,之后再也没有起色,九七年的金融危机彻底打击了投资人对香港电影的信心。
香港电影在起飞后迅速的进入了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却没有建立过有效和良性的循环机制,导致跟风和粗制滥造。
一种题材火了,能拍上几十部,甚至上百部同类型的片子。
直到把这个题材拍烂为止。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有“七日鲜”的说法: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制作完成、上档,只需要七天时间。
文隽正是其中有名的快枪手。
“当时大家都想着赚快钱,哪管以后会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