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一翻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书画图目,其中有一幅沈周的《雨中山图》,两者简直可以说是几乎一致,而这种情况对沈周来说,是不可能有的事情。”
“或许有人说那幅假的,这幅才是真的,但是对比一下就知道不可能。咱们就以名人的提拔来说,就可以证明真伪,在那幅作品上,我记得有曹时中董其昌等人的提拔,而且还有各位名人的收藏印。光凭这些,想必真伪就不用多说了。”
“更何况从画作的用笔来看,这幅画应该是沈周七十多岁时的作品,而此时沈周的用笔已经颇为老辣,风格也已经定型,此时他的风格可谓刚柔并济,强调
“势”,意于“质”,而这几个方面那幅作品都没有表现出来,所以画者就另人其人了。”
其实历史中对沈周的代笔也有记载,沈周性情温和,宽厚大度,别人索画,从不拒绝。因此他所建的有竹庄倒成了喧嚣扰攘的旅馆,求书的求画的来往不断,书案和筐箧中堆满了纸张和绢素。
有些索画者,和沈周并不相识,只拿一条丝巾或其他微不足道的礼物,就要连索数幅作品,约定时间一过,就上门催债,让沈周烦不胜烦。
他无奈地说:“吾在,此债不休;吾死,则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