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
其中。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
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张希黄作为青阳文的创始者,正是此道的佼佼者,其作品工细绝伦,曲尽画理。山水楼阁类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画作;偶作小景,又似宋代画家赵令穰的画作,点缀人物生动有致。题句署款的书法,以元代书画家赵孟俯为楷模。每件作品皆殚尽心思,穷其鬼斧,化为神工。
张希黄传世的真迹作品。之所以珍贵,除了他的技艺特别高超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稀少,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下来的真迹约计二十件,其中国内博物馆占七件,其余则流散在海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