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兰也走得很慢,闲庭信步,边走边逛。
泗水街倒是很热闹,只是来这儿的百姓都是县城中中下等阶级的,穿的都是短打扮,很少有不打补丁的。
反观兴华街就高大上得多了,不光是街道两旁的商铺修建的气派,连行人的穿戴和气质都比泗水街的好的多,其中不少还穿着绫罗绸缎的衣衫,带着家仆小厮呢。
当然,也有衣不蔽体的穷人,都是乞丐和流浪者,一个个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的。
对于乞丐,沈若兰一直抱有两个极端的看法。
对于那些好吃懒做,宁愿乞讨也不愿意干活儿的,她认为就活该他们挨饿,反正她看到那些膀大腰圆的大小伙子要饭,就是给她磕头管她叫奶奶她也一个大子儿都不舍,还有那些靠乞讨圈钱,甚至残害儿童,利用儿童去乞讨的,她认为是该死,上辈子她就没少收拾那些该死的乞丐头子!
不过,对于那些真正没有劳动能力,只能乞讨来维持生命的,她还是很同情很关爱的,每次看到残疾人或者年纪大的乞丐,她都会慷慨解囊,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有时候,即便知道他们可能是被人利用,被人操控,她也忍不住要施舍。
相比于现代,古代的乞丐就多得多的,几乎每条街上都有那么十个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