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泥,那竹条做出一个方框,拿第一次取土是陈放着的泥在面用竹棒滚出一个长度约一米,宽度约半米,厚度约两厘米厚泥板。
然后用麻线将泥板切成三条,一条四十公分宽,两条三十公分宽,这样可以同时放到陶窑里烧。
在石板底部生火烘烤泥板,李君阁继续抬着箩筐挑泥和泥。
间回来一趟,在三十公分的板子部,拿竹圈分别刮出一个半径为十公分的半圆。
在四十公分的板子,则是一边掏出一个十公分的半圆。
做完这些,炉膛表面也开始干燥了,李君阁往里边洒了些干沙子,拿细木枝生起两堆火,烘烤炉膛。
回来泥板也干了,李君阁将泥板放到一边,撤去炭火,一点点浇水冷却石板,又压了一块大泥板,切成一些二十五乘五十的小泥板。
将小泥板也生火烘烤起来,回到灶台,炉膛周围的泥土更加干燥硬实了,李君阁开始加粗一些的树枝将火烧旺。
趁炉膛底部灶胚的泥土还较稀,李君阁开始安装烟筒。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直立起两根大竹筒来穿过屋瓦,不过李君阁舍不得破坏竹楼,所以还是决定横向安放。
将两根泥筒并排安放到炉膛底部,一个泥筒通一个炉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