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
物理学烧脑的分支有不少,其top5的肯定有量子物理一席之地。
从宏观的光学折射到微观的离子俘获,从海市蜃楼到电子基态,这没有什么联系。
物理学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沈切换到量子模式,开始解答这道16分的计算题。
复赛开局是两头拦路虎,第二题也不轻松。
首先,沈需要从海森堡身找到灵感。
海森堡并不是个地名,他是德国的一位杰出物理学家,对量子论的贡献仅次于爱因斯坦。
海森堡是个人才甚至可以说是物理天才,他在31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已不惑。
历史对于海森堡的评价存在争议性,他在二战期间为德国纳粹搞科研,研究yua:n子da:n。当然了,最先搞出yua:n子da:n并运用于实战的是美国人。
抛开海森堡的政治取向不谈,他提出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在学术界地位很高。
沈先使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突袭一波,设a(z-1)+唯一的电子处于基态。
在此态稍加处理可得电子到原子核心距离平方值的平均值r02。
这是一个并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