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有学者认为是环境使然,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多溶洞的苗岭,洞葬成为最经济方便的安葬形式。而更多的苗族学者则认为,苗族是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南方,但是他们从未忘记过故土,洞葬只是暂时存放先人的灵柩,希冀有一天能够扶柩还乡,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入土为安。
悬棺葬即人死入棺后,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区就有这类葬式的记载。明代时黔中南地区苗族还普遍实行这种葬法。清代时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到抗战前仅有个别人家保留这种习俗。
树葬是人死后用树皮裹起来挂在树上,这在《隋书.地理志》有记载,今大部份地区已绝迹,仅个别地区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
滇南一带,有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葬传统。比如,老人临终时,一般要烧“落气钱”,有的要放在火塘边落气,这显然是受了汉族的影响。人死后一面以鸣枪、放炮为号,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亲朋。还要给死者剃发、沐浴,换上寿衣,停尸于堂屋中,供亲属吊唁。有些地区要把尸体停放在竹席上,挂于堂屋中柱横梁上,离地五六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