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国家需要他们,会把他们分到国家最需要的,最艰巨的地方,让他们做好准备。第三句是第二项,算是温馨提示,录取的同学来的时候要有革命警惕。最后一句也是最后一项是告诉他们要带上户口,口粮与供应关系来校,也要求他们停止原地区的供应,也告诉学校提供供应的开始时间。
    这天回去的路上余家阿爷还在眨巴余越苏的通知书,还饶有兴致地问儿子儿媳他们也会有不余杭和谢红军再一次一百零八遍的告诉他他们考糊了。不过没到最后一刻,余家阿爷始终抱着一丝希望,他也一百零八遍不相信他儿子儿媳考不上。
    下一封通知书没让乡亲久等,就在隔天,还是首都的大学,且是首都大学。高家村的高明二,那个曾经接连高考失利,一度精神失常,之后又还在村里种了10年地的,至今37岁,依旧单身的高明二考上大学了。
    许是高明二的经历太过传奇,当天去他家看稀奇的人比昨天来余越好这边的还多。或许是因为人家的学校名气更大吧,毕竟他们听过首都大学,可听过华北工业大学的几乎没有。前门村人也跑高家村看稀奇去了,余西跟着大人,她爷和她爸还有余东的后头也去了。
    她没进去,在外面任思绪翻飞。三十年过去,孩子们虽说几经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