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的,越有钱的地主,培养出来的读书子弟越多,甚至不少士绅自己开办私塾,教育出一大批以师生情谊链接的贫苦人家高材生
在满清时代,师生的关系可是仅次于父母血脉关系的纽带,要是学生对老师不尊,那是要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戳到死的
就连皇帝这种高高在上的人,都不敢对自己小时候的恩师不敬
不少皇帝登基后,都会将自己的老师放在一个位置很高的地方,高高的供起来,先不说这位皇帝老师的权利多大,单单帝师二字,就能让他的逼格凭空涨好几倍
因此,这些士绅自然而然的大多数都是当地儒生,起码考个秀才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就是,这人有了文化,头脑就灵光,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有着本质区别
这种区别在后世里那种全民教育的社会里看不出来,再不济的人也能小学毕业,所以老百姓在后世里基本上都被开了民智,不过在满清帝国,拥有后世小学毕业标准的人,可个个都是标准的读书人,也可以勉强称之为儒生
这些当地儒生本身就是士绅地主,他们在成为团练将领后,开始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招募士兵
每一个大地主小地主士绅都有自己的佃户,团练可不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