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
俗话说:“要好运,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万福宫,也就是顶宫作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的都是游人朝山敬香必到处。
其实茅山只是一个统称,风水界的人都知道茅山一脉分为南茅山和北茅山,两派之间一直为一个正统地位争执不休。南茅山鱼尾长江以南,北茅山位于长江北岸,两派以长江为界,对外都称自己才是茅山正统。
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